阅读历史 |

豪商 第182(3 / 3)

加入书签

疏漏之后,明月起身以茶代酒敬了几杯。

“两日后我要启程进京,期间若有什么,还望几位大人帮忙斡旋,必有重谢!”

杜斯民率先笑道:“好说好说,职责而已,毕竟江老板顺了,我等的俸禄也有着落不是?”

明月接的买卖就是本地官员俸禄的一部分,他这么说倒也不错。

在场众人以杜斯民实际品级最高,他带头玩笑,孟于安和娄旭自然买账,气氛便很热烈。

一杯茶吃尽,杜斯民又意有所指道:“也劳江老板代我等问好。”

娄旭的表现比他更热情更殷勤,就差把渴望在武阳郡主跟前露脸写在额头上了。

明月对此不否认,却也不应承,凭他们做去。

武阳郡主的面子是谁都能卖的么?

且不说郡主答不答应,明月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有代劳的资格!

孟于安看着杜斯民和娄旭的举动,迟疑片刻,主动开口说:“年下各处难免纷乱,此去京城千里之遥,可需要人手押运?”

明月不禁为他的热情和不见外感到震惊:啥?用朝廷的兵来办我的私事?

殊不知各处公器私用早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,屡禁不止。

便如之前的京城商贩沈云来,还没替衙门办差呢,就敢与官员勾结,利用官船大摇大摆逃税。而厢军本不起眼,也没什么地位,职责之一就是为达官显贵们保驾护航,一来二去的,“保驾护航”的界限便不那么分明了,许多有门路的商贾也敢指使,往各处送什么“生辰纲”之流。

在孟于安看来,明月这个商人还是太心慈手软有原则了些。分明有这么硬的靠山,竟然一直没出过幺蛾子!

大禄一年丝绸产量约合三千五百万匹,其中两浙路就占了近六成,而两浙路下辖一府十三州二军,皆为盛产丝绸之所,平均每地产丝绸一百三十万匹。【注2】哪怕杭州多些,且照一百五十万匹计,而来年明月一人连公用加私销,就要上交产出近二十六万匹,占了整个杭州丝绸年产量的小两成!

如此体量,莫说丝绸行当,就是放眼所有的行当中也算有名有姓的了。

有钱有势便嚣张,此乃人之常情。

她经手如此大的买卖,这样有钱,还有那么大t的靠山,却这么老实,这么本分,这么按规矩办事,还会说人话、体恤上下,对地方官而言真是活菩萨!

孟于安开口之前,明月还真没往这上头想过,但既然对方开口,就有交善之意,不如顺水推舟接下来,来日也有个还人情、继续往来的由头。

况且今年进京,她要带的东西不少,而城外正大兴土木,又要陆续迁来人口,人手方面,确实有点不凑手。

明月便应下这份好意,要了三个精装能干的士兵同行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